粟粒疹是甚麼(milia)? - 由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講解
Photo by Silver442n, See commons.wikimedia.org
粟粒疹,也被稱為米粒疹,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變,主要表現為皮膚表層下出現小而堅實的囊腫,內含角質素。這些微小的囊腫多呈白色或淡黃色,形似珍珠,因此得名「粟粒疹」。它們通常出現在面部,尤其是眼瞼、臉頰和額頭上,但有時也可能分佈在其他部位,如頸部或手部。粟粒疹雖然外觀明顯,但屬於良性且無害的皮膚狀態,多數時候並不會引起任何症狀或疼痛。
從病理角度來看,粟粒疹是由皮膚表皮細胞在表皮下異常增生後,分泌的角質物質聚集成小囊腫而形成。這些囊腫普遍呈現出規律的圓形或橢圓形結構,其頂部常可見到一個或多個細小的開口,有時能夠看到角質物慢慢從中排出。這種現象雖然不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危害,但卻會對患者的外觀產生影響,尤其是在臉部等顯眼部位,可能會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困擾。
粟粒疹可以發生在所有年齡層和性別中,在新生兒、兒童、青少年、乃至成人中都有出現的記錄。不論是油性皮膚還是乾性皮膚,都可能出現這種病變。由於外界環境、遺傳因素以及皮膚損傷等多方面原因都可能促進其形成,因此預防粟粒疹並非完全依靠藥物治療,而需要綜合考慮日常護理和生活習慣。
通常情況下,粟粒疹是無害的且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行消退,尤其在嬰幼兒中更為常見。不過,有些患者因為反覆摩擦或皮膚受損,容易導致新的粟粒疹病灶出現。因此,保持良好皮膚衛生、避免過度摩擦和創傷,是預防粟粒疹復發的重要措施。對於已經出現的粟粒疹,如果患者感到不美觀或有其他顧慮,市場上已有多種治療選擇可供參考。
在治療方法上,醫學界目前常用的手段包括機械物理去除、激光治療、化學果酸換膚以及冷凍療法。例如,有些醫生會使用無菌的細針直接刺破疣體頂部,然後輕輕擠壓取出內部角質,以達到去除病灶的目的。這種方法適用於小而孤立的粟粒疹,但需要醫療專業技術以避免感染及疤痕形成。對於面積廣泛或數量較多的粟粒疹,醫生有時會推薦使用異維A酸藥膏或者醫學果酸換膚(Chemical peel),這些方法能夠改善皮膚細胞的代謝,促進病灶逐漸消退。
總體而言,粟粒疹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囊腫,其主要由角質素聚集而成,雖然對健康無害,但在美觀上可能令患者感到困擾。大多數粟粒疹在適當護理下可自行消退,但如果需要治療,醫生可根據病灶位置、數量以及患者的皮膚狀況,選擇無菌針去除、激光消融、冷凍療法或化學換膚等多種治療方式。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和預防措施,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或消除粟粒疹,恢復皮膚的光滑和自然美觀。希望這篇講解能讓您對粟粒疹有更全面的認識,並能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護理和治療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