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凹陷性角質溶解症(Pitted Keratolysis) - 由楊浩康(Yeung Ho Hong)醫生講解
(凹陷性角質溶解症 ( Pitted Keratolysis)圖片) Created by Samuel Freire da Silva, M.D. in homage to The Master And Professor Delso Bringel Calheiros. Image obtained from Dermatology Atlas.
凹陷性角質溶解症是一種淺表的細菌性皮膚感染,主要影響腳底,其特徵是皮膚呈白色並伴有多個穿孔狀凹坑。
凹陷性角質溶解症表現為腳臭(足臭症),通常影響腳底。它會導致皮膚表面呈白色,並伴有多個細小的穿孔狀凹坑。部分患有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的患者可能在腳底出現廣泛的紅色區域。這些凹坑通常無症狀,但走路時可能引起瘙癢或輕微疼痛。
多種細菌種類,包括棒狀桿菌(corynebacteria)、剛果皮膚桿菌(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)、靜棲球菌(Kytococcus sedentarius)、放線菌(actinomyces)和鏈球菌(streptomyces),是引起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的原因。這些細菌在潮濕環境中繁殖,會產生蛋白酶,破壞角質層,從而形成凹坑。細菌產生的硫化合物是腳部異味的來源。
導致凹陷性角質溶解症發展的因素包括:炎熱潮濕的天氣、封閉式鞋類、手掌和腳底皮膚增厚、手腳過度出汗、糖尿病或免疫缺陷。
凹陷性角質溶解症可通過局部抗生素成功治療,如紅黴素('erythromycin')、克林黴素('clindamycin')或夫西地酸('fusidic acid'),以及抗菌劑。治療相關的多汗症可能有助於防止凹陷性角質溶解症復發。